近日,福州工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4级数媒2班31名学生在李梦岚老师的带领下,开启了一场以“文明对话与艺术传承”为主题的沪杭双城研学之旅。师生们以博物馆为课堂,以文化遗产为教材,在杭州与上海两座文化名城的八座场馆中展开深度研学,触摸中华文明脉络,探索世界文化交融。
首日:溯源江南文脉,对话历史纵深
研学首站走进杭州博物馆特展“杭家——元代的杭州与泉州”。展览以“海上丝绸之路”为轴,通过两地出土的贸易瓷器、阿拉伯文碑刻等300余件文物,还原了元代杭州与泉州作为国际港口的繁华盛景。学生们在《杭城街市图》与《刺桐城航海图》的对比中,分析两城在漕运、外贸与文化融合中的差异化角色;通过龙泉窑青瓷与泉州德化白瓷的外销脉络,追溯中国瓷器对欧亚贸易网络的影响。

次日:文献守护·乡村活化·史前密码
上午,团队首赴杭州国家版本馆(文润阁)。版本馆建筑以“宋代山水画境”为灵感,混凝土模拟的青瓷屏风与夯土墙的虚实之韵,引发了学生对“传统语言现代表达”的热议。

午后聚焦良渚博物院“何以良渚”特展。通过4K技术还原的“远古水利工程沙盘”,学生直观理解营建技术与早期国家的关联。对比展区特设良渚-埃及同期文明对照表,师生就“早期文明的权力符号建构”展开思辨。

黄昏时分团队赶赴乌镇,在摇橹船徐徐划开的夜色中,观察“拆解与重现”——西栅老街保留的传统榫卯建筑,与互联网大会展馆的金属网格结构形成的时空对话。

第三日:神权密码·科技诗学
上午,师生们踏入上海博物馆展厅,展览以“权力、信仰与永生”为脉络,展出木乃伊彩棺、亡灵书莎草纸等142件埃及文物。从象形文字拓片到图坦卡蒙金面具,欣赏早期文明中“动物神徽”的权力叙事差异。

午后转战陆家嘴,师生在浦东美术馆直面一场“技术寓言”。顶层展厅的巨型装置《红月纪事》地面铺陈的良渚玉璧纹路与电路板镶嵌成“人类世地层”。


第四日:科技与艺术共振,探索未来叙事
上午,在世博会博物馆“技术剧场”展厅,通过AR眼镜重现的1958年布鲁塞尔原子塔全息投影,学生感叹到:“从铸铁架构到碳纤维应用,世博建筑史本质上是一部材料抗压强度与人类野心的博弈史。”

转战中华艺术宫,团队聚焦“新海派·超宋韵”数字艺术展。在动态版《千里江山图》前,人工智能将王希孟的青山绿水解构成流动的数据粒子,学生通过手势捕捉“重组”山水脉络。

下午走进杨浦滨江锈带改造的天物艺术街区,研学转化为实践,学生用良渚玉器碰撞的音频频谱,与黄浦江货轮汽笛声混制成电子乐。

第五日:自然启示录,生命共同体思考
收官之站上海自然博物馆以“演化史诗”为线索,从寒武纪化石到基因图谱,生物多样性长廊引发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深度思考。

五天的文化跋涉,师生们跨越四千年时空经纬,在18万步的丈量中完成31份考察报告。这场博物馆间的文明对话,不仅构建起立体的文化认知框架,更在古今中西的碰撞中培育出跨学科思维的火花。“真正的研学,是让陈列的文物成为思考的起点,让历史的基因注入未来的创造。”此次双城文化探索,正是高校“新文科”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,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传承者提供了创新范式。